🗂️《餘生觀影指南》入選原因
「我們不是為了符合這個世界的期待而活,而是要在這個世界中,活出自己的模樣。」
《Little Women》入選《餘生觀影指南》,因為它提醒我們:不要讓社會定義你該成為誰。
無論是追夢的Jo、現實中的Amy、溫柔的Beth,或選擇家庭的Meg,她們的選擇都不應被價值高低來衡量——那不是誰的勝利或犧牲,而是她們主動為自己做的選擇。
這是一部屬於每一個渴望自由、正努力掙脫世界標籤的人的作品。
我們推薦這部電影給——
✍️ 對未來感到焦慮、卻仍不願放棄夢想的你
🌱 不想被標籤、不想「照劇本活」的靈魂
📖 正在學習為自己做決定,而不是討好他人的你
👭 與姐妹、朋友共同成長、彼此影響的你
在這個速食節奏主導的時代,電影《Little Women》(2019)就像是一封寄往心底的老派書信,沒有劇烈衝突,卻有著令人無法忽視的情感波動。對於初次觀影的我來說,這不只是一部電影,而是一場與「理想、家庭與自我」的真誠對話。
我未曾讀過原著小說,也未看過前作,但這或許反而讓我以更乾淨的視角,走進了導演Greta Gerwig為我們重塑的《她們》。她沒有高聲疾呼,而是用剪接與色調細膩鋪陳──暖色調是過往青春的柔光,冷色調則是現實成年後的清醒。這種交錯的時間線不混亂,反而像一封慢慢被拆開的信,字字句句都在訴說四姐妹的成長歷程。
Jo|那個不想被困住的人

在所有角色中,讓我有最深刻印象的角色是 Jo。她像我,也像許多正在努力成為自己、卻又不得不在現實與夢想間拔河的人。她憤世嫉俗,不服從傳統,獨自北上追夢,在出版社面對被看輕、被否定的時候依然咬牙堅持。她不妥協、不委屈、不低頭。哪怕生活給她的是孤獨的公寓與雪夜,也給了我這個觀眾無比的力量。
我特別記得她在紐約生活後回到家中,與母親傾訴那場夜談。她說自己太孤獨了。那一刻,我彷彿聽見我曾經夜晚對自己說過的話──那種身邊沒有人能懂、只能默默堅持的感覺,Jo懂,我也懂。
Amy|曾經討厭,如今心疼

其實我一開始是討厭 Amy 的。她任性,愛爭寵,還會燒掉姐姐Jo的手稿(誰不氣?)但當我看到她長大後在巴黎掙扎於藝術與現實之間,看到她在畫室裡說出「我不想只成為某個人的太太」時,我忽然明白了,她不是不努力,而是她從小被期待當「那個懂事的妹妹」,而不是擁有自己野心的人。
我想起小時候我也渴望被帶出去玩,像 Amy 一樣因為被拒絕而崩潰。那不只是任性,那是一種「我也想被看見」的渴望。
Jo 與 Amy|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生命拉鋸
Jo 是理想主義的化身,而 Amy,則是她的對照面——一個精明、務實、習慣在框架中尋求突破的現實主義者。
Jo 想當作家,寧可不要婚姻也要自由;Amy 則從小明白:「婚姻是女人提升社會階層的唯一途徑。」在巴黎畫室裡,Amy 一句「我知道我不會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看似妥協,實則是她對現實的冷靜洞察。她選擇放下夢想,不是因為不夠堅持,而是因為她看清了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位置。
我從這對姐妹的成長,看見了兩種並存的女性價值——一種鼓舞我們追夢不妥協,另一種提醒我們在現實中仍可優雅地求生。這兩種價值,沒有哪一種是錯的,它們只是人生不同的風景線。
她們都不一樣,卻都值得愛

我認爲《Little Women》的溫柔在於它讓每個角色都擁有被理解的空間。無論是為了家庭而選擇平凡生活的 Meg、用愛撫平一切的 Beth,或是選擇自己道路的 Jo 和 Amy,她們沒有誰是錯的。她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這個不給女性太多選擇的時代裡,活出一點點自己。
這不只是四個女孩的故事,而是每一位曾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搖擺、曾在成長過程中被不安與孤獨包圍的觀眾的故事。
結語|當她們成長時,我也悄悄走了一段路
電影的最後,Jo 終於出版了她的小說,鏡頭凝視著書頁的裝訂與印刷,那是她夢想成真的瞬間。但對我來說,那也是我們每個人終將學會「成為自己」的證明。
她們在銀幕中成長,而我非常平靜的慢慢看完了這部電影。真心推薦大家能夠上串流平臺再一次重溫這部經典作品。
或許,《Little Women》教會我的不是怎麼當一個「理想的女人」,而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