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過去十年內關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那麼你一定認識 James Gunn。他是《銀河守護隊》的創作者,是將“樹人”和“浣熊”帶入主流視野的鬼才導演,是漫威宇宙中最不按牌理出牌的存在,也是如今接手 DC 影業、準備重塑這個長年動盪宇宙的掌舵者。然而,這一切的起點,並不來自大型片廠的光鮮門廊,而是來自一堆粘稠怪物與血腥笑話組成的 B 級片片場。

Troma 出身|怪誕與幽默的基因

James Gunn 的創作之路始於 1990 年代的 Troma Entertainment——一家專門製作低成本、獵奇、噁心又富有諷刺意味的電影公司(簡稱B級片)。在這裡,Gunn 不只是學會了如何拍片,更重要的是他培養出一種“用荒謬揭示真實”的敘事風格。這種風格日後成為他電影中的招牌特色──即使是角色在拯救世界,依然保有詭異的幽默感與強烈的人性脆弱。

《Slither》《Super》|血腥與心碎的混合體

2006 年的《Slither》與 2010 年的《Super》是 Gunn 邁向主流的前哨戰。這兩部作品都混合了暴力、怪物、黑色幽默與道德焦慮,探討“英雄”與“怪物”之間模糊的界線。他從不追求完美主角,反而樂於描寫破碎、矛盾甚至古怪的人物,讓觀眾在怪誕中窺見真實情感。

《銀河守護隊》|用邊緣人拯救宇宙

2014 年,《銀河守護隊》橫空出世。這部電影的成功讓 James Gunn 一躍成為好萊塢 A 級導演,並為漫威開拓出一條幽默、異想天開但情感真摯的敘事支線。Starlord 的孤獨、Gamora 的創傷、Rocket 的自卑、Drax 的哀痛……這些角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卻因 Gunn 的筆觸而格外立體。它證明了:不完美的角色,也能擁有拯救世界的資格。

轉戰 DC|《自殺突擊隊》與《Peacemaker》的實驗場

當 Gunn 因一段舊推文風波遭到迪士尼短暫解雇時,DC 迅速邀請他執導新版《自殺突擊隊》。這是一部典型 Gunn 式電影:高血腥、黑色幽默、荒誕角色與真情流露完美混合。延伸劇集《Peacemaker》更證明他能在電視平台發揮同樣魅力,為一個被討厭的角色創造出複雜又有層次的個人故事。

DC 新時代|不只是導演,而是DCU世界觀建築師

2022 年,James Gunn 與 Peter Safran 一同被任命為 DC Studios 的共同主席兼執行長,負責重啟整個 DC 電影宇宙。他不再只是導演,而是整個品牌的故事規劃者。他宣布的“Gods and Monsters”計劃將包括全新的《超人:傳承》(Superman: Legacy)——由他親自執導,融合現代精神與經典角色,將人性置於神性的正中央。

創作特質|對邊緣人的深情凝視

無論是《銀河守護隊》裡的孤兒傭兵、《自殺突擊隊》的混帳惡徒,還是《Peacemaker》裡充滿父權陰影的殺手,James Gunn 的故事核心永遠是“那些沒有人在乎的人”。他總能用黑色幽默為他們包裹一層保護色,再撕開那層殼,給觀眾一記措手不及的情感暴擊。他的世界裡沒有完美英雄,只有渴望被理解的靈魂。

結語|從怪咖到總監|好萊塢少見的晉升路徑

James Gunn 是少數從低成本恐怖片一路走到超級英雄電影宇宙管理階層的創作者。他的成功並非來自迎合市場,而是持續堅持自己的敘事風格,擁抱人物的陰影與瑕疵。從 Troma 工作室到 DC 宇宙,Gunn 的旅程是一則關於創作自由、風格堅持與主流敘事革新的勵志傳奇。

如果你正在關注 DC 未來的走向,或者對超級英雄電影感到審美疲乏,那麼 James Gunn 的出現,或許正是一劑解藥。他不只是拍電影的人,更是讓電影角色學會“活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