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擊的巨人》的世界中,「選擇」並非只是角色行動的轉折點,而是整個作品思想架構的核心。它提出了極端情境下人類意志、責任、自由與命運的糾結與抗辯。在牆內與牆外的世界裡,角色們一次又一次地面臨著抉擇,而這些抉擇不只塑造了個體命運,也牽引著整個人類的未來。


每一次選擇,都是對「存在」的肯認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曾說:「人是他所選擇的總和。」這句話幾乎可以作為主角艾連(Eren)最深層的註腳。

從踏出牆外那一刻的叛逆,到扛起戰爭與殺戮的重責,再到最終選擇「地鳴」的毀滅之舉,艾連從未逃避。他不否認恐懼、猶豫與後悔,卻始終選擇前行。正如他自己所說:「自由,是我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追求的東西。」

這不只是理想的宣言,更是一種深刻的存在態度:哪怕深陷矛盾與痛苦,我依然選擇行動──因為唯有選擇,才能證明我還活著。


無法選擇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絕望

最令人心碎的角色,並非那些「選錯」的人,而是那些從未擁有選擇權的人。

那些如奴隸般受控的巨人、如棋子般被操弄的士兵,還有像法爾柯、賈碧等年幼戰士──他們從來無法自由選擇自己的信念與立場。這些角色的存在讓我們不得不反思:當選擇被制度奪走,人是否還能保有作為「人」的尊嚴?

作品不只是描繪戰爭與政治,更是在揭示一個根本性的困局:當歷史與體制將人禁錮在命運的牢籠裡,我們還能如何活出自我?


選擇的本質,是願意承擔後果

在瑪雷篇中,阿爾敏曾對米卡莎說:「我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不是因為我們知道它一定是對的,而是因為我們願意為它承擔後果。」

這句話可說是對康德「道德意志」最具體的詮釋。真正的選擇,並非尋求正確答案,而是願意承擔選擇之後的一切。

漢吉選擇犧牲自己殿後,艾爾文選擇帶新兵衝鋒送死,艾連選擇以毀滅換取和平。他們的選擇或許不全然「正義」,卻都背負著深沉的痛苦與決絕。

選擇,在這裡不再是權利,而是一種沈重的責任──是人對自身信仰的殘酷宣告。


選擇帶來自由,也帶來孤獨

《進擊的巨人》不僅描繪了選擇的力量,更揭示了選擇的代價:誤解、分裂、背叛與死亡。

最終那句震撼人心的台詞──「你自由了,艾連」──正道出這一真理:真正的自由,不在於選擇結果的對錯,而在於是否有勇氣承擔孤獨、承受後果。

正如尼采所言:「你所選擇的道路上,你是否有力量承受它的孤寂?」


觀眾的選擇:你支持誰,就成為誰

有趣的是,《進擊的巨人》也將觀眾捲入選擇的泥潭中。你支持艾連還是反對他?你認同地鳴,還是堅守人道?你願意為和平犧牲自由,還是為自由毀滅一切?

這些問題並非虛構情境,而是對我們內心價值觀的深層映照。你支持誰,其實反映你想成為誰。


我們都活在選擇裡,也終將死於選擇

《進擊的巨人》從來不只是戰鬥動畫,它是一場對人性的哲學拷問:我們究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每一條道路都伴隨痛苦,每一個抉擇都註定犧牲。它逼我們面對三個最根本的問題:

  • 當世界逼你選邊站,你選擇的是什麼?
  • 你為什麼選?
  • 你願意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這三個問題,本身就是哲學的起點。而這,正是《進擊的巨人》真正的重量所在──
讓我們在選擇中理解自己,
也在痛苦中,學會成為人。

0 responses to “《進擊的巨人》的選擇哲學|在牆內牆外之間,我們究竟選擇了什麼?|動畫人生課 No5”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