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放送禁止 劇場版2》與那些凝視虛構真實的眼睛

虛構的真實,與真實的虛構

自2003年首部作品問世以來,《放送禁止》系列便以「偽紀錄片」的敘事形式,徹底打破觀眾對影像與真相的信任感。在這部特別以家庭為主題的《ニッポンの大家族 Saiko! The Large family 放送禁止 劇場版2》及其前作《ある呪われた大家族》中,導演以新聞紀錄風格構築起一個「詭異又日常」的大家庭樣貌。觀眾一方面不寒而慄,一方面卻又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這樣的雙重經驗,使得觀看這部作品本身成為一種哲學問題。

觀眾為何願意相信?

觀看這類偽紀錄片的觀眾,明知影像是設計過的,卻仍選擇暫時相信。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可解釋為「擱置懷疑的自願行為」(suspension of disbelief),然而哲學上,它更關乎我們對真相的慾望本能

法國哲學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指出,在媒體高度發達的後現代社會,我們早已不再直接面對現實,而是生活在「擬像」之中。我們所見、所聞、所感知的一切,往往都是經過編碼的現實仿品。這類影片的魅力,就在於它精準踩在線索的模糊地帶:它不宣稱是真實,卻處處暗示「你也許正在看到真的什麼」。

這種模糊,成為一種吸引力,也是一種試探人性底線的手段。

偷窺慾望與觀看的暴力

《放送禁止》的鏡頭多為靜止構圖與監視器視角,營造出一種「不被允許觀看卻仍被揭露」的視覺感。觀眾在無法置身事外的同時,也難以阻止自己成為偷窺的共犯

英國社會學者約翰·湯普森(John B. Thompson)曾言:現代社會的觀看行為早已超越資訊傳遞,而是形塑權力結構的手段。《放送禁止》將「家庭」這一私密結構暴露在螢光幕前,打破我們對「家庭即安全」的文化假設。觀眾透過攝影機的凝視,對陌生人的瘋狂與崩壞感到恐懼,卻也由此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優越與快感。

我們看見的,是他人,還是自己?

這部作品最深層的哲學意涵在於,它不是讓觀眾認識「別人的怪異」,而是引導觀眾自問:「我是不是也活在某種無聲崩壞的劇本中?」
這種反身的觀看,讓《放送禁止》不只是娛樂作品,而是一場對「觀看倫理」與「自我認知」的挑戰。

當「真相」成為表演,當影像成為控制情緒的技術,我們所謂的自由意志與判斷能力,又還剩下多少?
這正是《放送禁止》試圖揭示的社會寓言:在一個影像無所不在、感官無限過載的時代,人們的恐懼不來自影像,而來自「真假難辨」所導致的深層不安。

結語:觀看本身即是一種選擇

我們觀看這樣一部作品,是否也在選擇用「他者的破碎」來反照自己對秩序的依賴與恐懼?
當觀眾願意相信畫面裡的真實,是不是也證明了我們的內心深處,一直相信這世界比我們想像的更黑暗、也更接近崩潰?

《放送禁止》系列從來都不只是懸疑或驚悚,而是試圖透過影像探索一個哲學問題:

你到底在看誰?你真的能相信你所看到的嗎?

這不是電影的問題,而是人類凝視的問題。也是觀看作為一種存在方式的深層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