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牌拳手到導演之路,他如何打開好萊塢的新賽局?

還記得《黑豹》裡那個站在非洲大地上,用淚眼與戰吼對抗整個王國的反派「Killmonger」嗎?那一幕,Michael B. Jordan 徹底打進了全球觀眾的心──不只是因為角色帥氣、有魅力,更因為他演出了某種深埋在心底的傷痛與怒吼。
但你知道嗎?這位曾以青春偶像走紅的演員,這些年不只在鏡頭前愈戰愈勇,也默默地,走到了鏡頭後,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好萊塢戰場。
起點:不只是那位「金牌拳手」

對許多觀眾來說,Michael B. Jordan 的成名,始於《金牌拳手》(Creed)。那是一個充滿汗水與父子情懷的拳擊故事,他飾演主角 Adonis,一位活在傳奇拳王陰影下的年輕人,努力證明自己不是「父親的兒子」,而是自己的存在。
但真正看過他演藝路的人會知道,他的實力早在更早之前就發光──從《火線重案組》(The Wire)中的 Wallace、《果園街殘酷日》(Fruitvale Station)中真實改編的 Oscar Grant,到《Friday Night Lights》那個背景悲傷卻不願低頭的四分衛。
他一直在做的,是用每一個角色,把「黑人角色」演得有血有肉、有層次──不是背景板,也不是刻板印象,而是真正的「人」。
蛻變:導演之路從拳擊場上開打

2023年,他以《金牌拳手III》(Creed III)首度擔綱導演,這不僅是他個人職涯的轉折點,也是一場對整個產業的出拳。
身為主角的同時當導演,聽起來很酷,但實際操作起來極為困難。Michael 接受訪問時坦言,那是一段極度疲憊卻非常快樂的過程。白天練拳拍戲,晚上剪接思考鏡頭。為什麼這麼拚?因為他想做一部真正屬於他風格的電影。
他不只是一個拳擊電影的演員,而是用拳擊故事,講述「黑人情感」與「自我對話」的創作者。
在這部作品中,他加入了大量受到日本動畫啟發的運鏡語法(像是《灌籃高手》《火影忍者》般的慢動作特寫與衝突節奏),也更深入描繪「男性之間情緒的對抗與和解」──這是他從演員走向導演最獨特的一步:將個人的演出經驗,轉化為新的敘事語言。
遺產:他想創造的,不只是角色,而是舞台

Michael B. Jordan 從來不只是想成為「那個很厲害的黑人演員」。他更想要的是,改變這個產業對黑人故事、黑人角色的想像。
他成立了製作公司 Outlier Society,主張種族與性別平等製片制度,並透過平台給予更多少數族裔導演、編劇、演員機會。他也在《黑豹》之後,更加積極在社會議題中發聲,從 #BlackLivesMatter 到好萊塢多元代表性的改革聲浪,他不只是表演者,更是推動者。
在 Chadwick Boseman 之後,許多人問:「還有誰能接下非裔影壇代表的火炬?」Michael 不再只是答案之一,他正是那把火炬本身。
他不是下一個誰,他是正在發生的自己
Michael B. Jordan 的故事之所以動人,不是因為他一路順風,而是因為他選擇了難走但值得的路。
他從偶像派轉向實力派,從被導向自己導,從演出別人寫好的角色到寫出自己的故事。他在好萊塢這條競爭激烈、資源不均的道路上,打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賽道。
他演過拳擊手,但人生真正的比賽場,其實是在鏡頭之外。
結語:如果你正在努力找尋自己的舞台
那就看看 Michael B. Jordan 的故事。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明星,但每個人都能選擇要成為哪一種創作者。你可以等待被安排,也可以像他一樣,決定從鏡頭前走到鏡頭後──寫下屬於自己的劇本。
因為正如他在《金牌拳手》中所演繹的那句話:
“I fight because I have something to prove. But not to the world. To myself.”
我奮戰,不是為了世界認同,而是為了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