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童年的動畫記憶裡,《飛哥與小佛》(Phineas and Ferb)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不像《海綿寶寶》那樣極致荒誕,也沒有《精靈寶可夢》那樣激烈冒險的劇情,但它用簡單的公式,每一集都重複卻不單調地,帶我們做了一場又一場創意飛躍的夢。

就像它的主題歌開場唱的那樣:「暑假有104天,每天都要做一點瘋狂的事。」這對於當時坐在電視機前的我來說,既是動畫角色的日常,也是我們童年想像力最自在發揮的空間。


飛哥——那個總是有辦法的孩子

飛哥這個角色,其實並不複雜。他不聰明絕頂,也不戲劇張力十足,但他擁有的,是一種單純的信念與毫不猶豫的行動力。每當他說出那句:「小佛,我知道我們今天要做什麼了!」心中的世界就像被點燃了一樣,立刻付出行動就爲了實現那“天馬行空”的發明。

我總記得美國動作巨星湯姆·克魯斯曾說過:「Don’t be careful — be competent.」這句話彷彿就是飛哥的寫照。他不是「小心翼翼」地設計夢想,他是全力以赴地實現它。他的自信與執行力,也悄悄影響了我對「創造力」這件事的想像——它不是天分,是一種持續探索與敢做的勇氣。


最難忘的一集|那支爸媽年輕時的樂隊

在眾多集數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第14集《Dude, We’re Getting the Band Back Together》。這一集說的是飛哥與小佛發現爸爸媽媽年輕時曾經迷過一支搖滾樂團,於是他們決定要把早已解散的樂隊重新聚在一起,為爸媽舉辦一場驚喜演唱會。

這個故事結構簡單,卻有一種直擊心底的溫柔。那份「幫助長輩找回初衷」的情感,也讓我在長大後回想起來更為動容。它提醒我,創意的出發點不一定是為了「完成一件大事」,有時只是為了讓身邊的人重新記得自己曾經快樂過的樣子。


如果我能發明……

飛哥與小佛的每一集幾乎都圍繞著一個瘋狂發明。從火箭列車到巨型薯條雕塑,無一不讓人驚嘆。小時候,我也總想著如果我能發明些什麼會是什麼?現在回想起來,我的答案竟是「一間很酷的酒店」,這樣我就能靠它賺錢。

這樣的回答聽起來有點世俗,也有點現實,但不正是我們從童年走到成人世界最真實的縮影嗎?童年幻想天馬行空,而長大後的我們,開始思考夢想的「回報」,開始拿創意與現實權衡。

但其實飛哥也許想教我們的是:你不一定要放棄那份天真,只是學會在現實裡找到讓它存在的方式。


泰瑞與杜芬舒斯博士——動畫的靈魂搭檔

如果說飛哥與小佛是天真與創意的代表,那泰瑞與杜芬舒斯博士,就是整部動畫的靈魂所在。他們不是傳統的「英雄與反派」,而是「彼此需要的對手」。

這對冤家之間的互動,構成了本劇最穩定也最有趣的副線。他們每天早上都以「你來抓我我來逃」展開,但常常也會意外地合作,甚至有幾集會看到杜芬舒斯失戀、寂寞、節日孤單,而泰瑞默默地留下來陪他。

這樣的設計其實非常高明——它不把「善與惡」劃分為非黑即白,而是給反派以人性,給英雄以柔情。他們的互動像極了人生裡那些「鬥嘴的老朋友」,嘴上說討厭,心裡卻清楚對方是不能失去的一部分。


每集都「一樣」,但每集都「不一樣」

或許會有人說《飛哥與小佛》每一集都很「模板化」:發明、告密、消失、恢復如常。但真正懂得這部動畫魅力的人都知道——這就是它的結構魅力。

它就像暑假裡那本還沒寫完的日記,每天都是「一樣的開始」,但翻開來,每一頁都藏著小小的驚喜與變化。就如同我們的生活,看似重複,實則每一天都可以有不同的想像與冒險,只要你願意像飛哥一樣,說出:「小佛,我知道我們今天要做什麼了!」


這不只是動畫,是童年裡的創造力之歌

重看《飛哥與小佛》,會發現它不只是一部兒童動畫,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它告訴我們:「世界的可能性,是每天早上醒來後才能決定的。」

哪怕是如今已經長大的我們,也可以從飛哥與小佛的故事中,找回那個願意「發明一點什麼」、願意「重新找回初衷」、也願意「再次奔跑」的自己。

你最想在暑假裡完成哪一個他們的瘋狂計畫呢?

在留言區告訴我們你的回憶,也歡迎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曾經跟你一起看這部動畫、現在已經長大的朋友。

畢竟,我們都曾是那個天馬行空、永遠不想暑假結束的孩子。

下一篇動畫專題你想看哪部作品呢?歡迎在留言區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