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醒:這篇影評會聊到《周處除三害》的核心劇情,包括尊者和陳桂林的關鍵對白和結局的震撼轉折。如果你還沒看過這部2023年的台灣動作片,建議先去感受它的刺激和深度,再來跟我們一起挖掘它的內心戲!
第一次看《周處除三害》,觀衆很自然地被它的節奏抓住了——槍戰、追逐、黑幫火拼,每一幕都讓人腎上腺素飆升。但真正讓我坐直身子、腦袋停不下來的,是電影背後那層關於人性黑暗的思考。片名「豬、蛇、鴿子」聽起來像個謎,結果卻是佛教「三毒」的隱喻:貪婪、憤怒、愚昧。這部電影不只是動作片,更像一面鏡子,逼你直視心裡那些藏得深的東西。看完後,我腦子裡一直在問:我們是不是也常常用漂亮的理由,來掩蓋自己的「罪」?
「三害」的真相:我們內心的豬、蛇、鴿子

片名裡的「豬、蛇、鴿子」可不是隨便取的。電影用這三個動物,對應了佛教說的「三毒」:豬是無知,蛇是憤怒,鴿子是貪婪。每個角色都像這些毒的化身,他們的選擇、衝突、甚至毀滅,都來自這些內心的掙扎。比如,陳桂林一開始是個冷血的殺手,表面上為了正義「除三害」,但他的每一步其實都被憤怒和執著推著走。看著他拿著槍、滿臉殺氣地在街頭追逐敵人,我心裡一陣發涼:這不就是我們生氣時,腦子被怒火燒昏的那一刻嗎?電影像在提醒我:這些「毒」不只在壞人身上,也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尊者的假面:宗教還是騙局?

尊者這個角色,讓我看得又氣又怕。他原本是個黑幫老大,搖身一變成了「新心靈社」的領袖,還寫了首詩:「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捨棄貪、嗔、癡,來生再做新的人。」這詩聽起來像在勸人向善,但看著他那雙冷冰冰的眼睛,我只覺得毛骨悚然。他哪裡是想救人?分明是用宗教包裝自己的權力慾!他讓信徒喊他「尊者」,用「淨化」當藉口,操控別人的思想和錢財。有一幕,他站在講台上,笑容溫和地講著大道理,我卻覺得像在看一場精心設計的表演。這讓我想起現實裡那些披著道德外衣的騙子,表面說得天花亂墜,背後卻是另一套算計。
那句對白:誰比誰壞?

尊者和陳桂林的對話,簡直是全片的高光時刻。尊者冷笑著說:「一場天災殺了多少人?我只是殺了幾個人而已?」這句話像把刀,直接刺進了我的心。表面上看,他在為自己開脫,拿天災當擋箭牌,好像殺人沒什麼大不了。但這邏輯根本站不住腳!天災是沒人能控制的,但殺人是他自己的選擇。這句話讓我想到,我們有時候也會用「別人更壞」來安慰自己,覺得自己的錯沒那麼嚴重。看著陳桂林聽完這句話,眼神從憤怒變成迷茫,我突然覺得,這部電影不只在說他們的故事,也在問我:當我為自己的錯誤找理由時,我是不是也在騙自己?
權力的陷阱:從英雄到暴君

尊者自以為是個「超越」道德的人,彷彿他能重新定義對錯。電影裡,他用宗教和權力把信徒玩弄於股掌之間,表面上是救世主,實際上卻像個暴君。有一幕,他站在高處俯視眾人,眼神裡滿是掌控一切的得意,讓我看了渾身不舒服。這讓我想起哲學裡說的「權力意志」:有的人以為自己能凌駕於所有人之上,但這種權力如果沒有底線,只會讓人墮落得更深。尊者的下場,也證明了這一點——他以為自己無敵,卻最終被自己的貪婪和傲慢吞噬。
救贖的假象:誰真的改變了?
電影最扎心的地方,是它讓你以為有人會改變、會得到救贖,但最後卻告訴你:這一切可能只是假象。陳桂林想「除三害」,想證明自己不是壞人,但他的每一步都在更深的黑暗裡打轉。片尾的混亂和結局,讓我感覺像被潑了一盆冷水:那些說要改過自新的話,難道只是讓自己心安的藉口?這部電影就像在對我說:真正的改變,不是喊喊口號,而是得直面心裡的「三毒」,承認自己的弱點。
面對內心的暗黑鏡子
《周處除三害》不只是一部動作片,它更像一場關於人性的試煉。從槍戰的刺激到對白的震撼,它讓我看到,貪婪、憤怒和無知有多容易把人拖進深淵。尊者的假面、陳桂林的掙扎,都像一面鏡子,逼我問自己:當我用漂亮的理由包裝錯誤時,我是不是也在重複他們的故事?這部電影提醒我,真正的救贖不是逃避,而是勇敢面對心裡的黑暗,然後一步步走向光明。看完它,我心裡既有震撼,也有種想重新審視自己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