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之後見不到你,那早安、午安、晚安。”
這不是一句告別,而是楚門最溫柔的抗議。

你有沒有懷疑過,自己每天活著的樣子,是不是早就被某種「劇本」寫好?
在網路帳號與現實身份之間,你的哪一面,才是真正的自己?

1998 年上映的《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也許是最早預言我們今日處境的電影之一。在社群媒體、直播鏡頭和「分享日常」成為標配的當代,我們才驚覺:原來楚門不是虛構角色,他只是走得比我們早一點。

楚門活在「節目裡」,我們活在「演算法」裡

電影中的楚門,自出生起便被困在一個龐大的攝影棚內,每一刻的呼吸、每一次的心動,都是全球觀眾的娛樂素材。這部電影對真人實境秀的批判十分深刻,但回頭看,我們現在的生活又何嘗不是?打開 Instagram、YouTube、TikTok,我們每天都在觀看他人的人生,有時也不自覺地上演自己的「最佳版本」。

本帳是「包裝好的自己」,小帳才是真正的模樣。而楚門的處境,不正好反映出這種人與人之間的觀看與被觀看、真實與扮演的撕裂?

「真實」是什麼?是一個沒有人說你該怎麼演的地方

導演彼得·威爾讓我們從楚門的眼睛看世界:鏡頭下的鄰居、重複的交通路線、太完美的配角對白——一切都讓楚門開始懷疑:為什麼這世界看起來這麼……合理到不真實?直到有一天楚門走出門的時候,天上突然跌下一個攝影棚的電燈。

他開始質疑,開始反抗。這就是《楚門的世界》最勵志的地方:即使被困在「全世界最安全的牢籠」,他也選擇離開。

那扇門,不只是攝影棚的出口,更是所有人心中「我能不能不再配合世界,成為我想要成為的人」的象徵。

網路時代的我們,都有自己的「導演」

電影裡的製作人 Christof 是掌控楚門人生的上帝,也像極了現代的演算法、數據模型、商業平台。你愛什麼、說什麼、去哪裡,它都算得一清二楚。不同的是,我們不像楚門被迫成為主角,我們是自願簽署合約、打開鏡頭、奉上真實的自己。

但這樣的「自願」,真的是自由嗎?
還是,我們也活在自己沒有意識到的節目裡?

如果是你,會踏出那扇門嗎?

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那句:「如果我之後見不到你,那早安、午安、晚安。」我完全理解。那一刻的楚門,不是挑釁、不是復仇、不是控訴,而是一種不帶怨恨的溫柔告別。

那是一種只屬於自由的人才有的氣度:
我沒有要毀掉你們的世界,我只是選擇我的人生。

會不會踏出那扇門,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不想一輩子待在虛假的世界中。這份勇氣,正是《楚門的世界》想送給所有觀眾的。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活成楚門,但每個人都能選擇,是不是要醒過來

這部電影就像是一面鏡子——當我們自以為「正在看一場戲」,其實我們才是那個被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