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被一個強大的組織影響到失去自我意識,該怎麼辦?
常會聽見有人說:“歷史很無聊,找不到學習歷史的意義。”,然而我會說:“因爲人們總是無法在歷史中吸取教訓。”獨裁與集權真的不可能在現代社會再次的發生嗎?其實達到獨裁與集權真的很簡單。
⚠️ 聲明:本文僅為電影評論,筆者堅決反對戰爭、獨裁與任何形式的心靈控制。
劇情簡介
浪潮是一部在德國于2008年上映的電影。一位體育兼政治老師“文格爾”在一次的學校活動周中,選擇教導學生“獨裁主義”。在這門課,學生們互相選出一位共同領袖(即為老師本人)、制定班級名字、統一穿著、統一見面手勢,一切看起來是平凡且普通,但人們長說:“物極必反”在這團體的凝聚力越來越大的時候就會開始出現不該出現的事。例如排斥所有不遵循規則的人,只要有人違反了共同擬定的規則就會被嚴重地排擠,甚至可以是到霸凌的境地。
“獨裁主義”
獨裁主義最廣爲人知的世紀,就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的德國納粹,希特勒的閃電戰、極端的排斥猶太人、對於人性的踐踏,都讓人感到恐懼;也許會有人覺得德國納粹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是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現在也才剛過80年而已。戰爭真的很遠嗎?我不怎麽認爲。
心靈控制就是這樣簡單。|電影核心
這原只是一個一周的體驗課,但這位體育老師到底是怎麽做到從一群紀律渙散的青少年,培養成一群對自己忠心耿耿的追隨者呢?我認爲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1. 建立權威——“請叫我文格爾先生。”“要你就做,做不到就離開。”
文格爾老師平日在學校是一位個性隨和的老師,但爲了建立權威,他以嚴肅、果斷的語氣去授課,這讓學生們感覺到他强烈的權威感。
他强制要求學生直呼他為“文格爾先生”,這樣的規範讓學生對他的身份產生了敬畏,强化了他領導者的身份。要求學生在發言前先舉手不能隨意打斷老師説話,規定學生坐姿端正,不能懶散地靠在椅子上。儅有學生違反規則時,文格爾先生會立刻糾正,若學生不願意“服從”他的指令或規則就離開這門課。這讓學生更懼怕他。
這只是簡單的第一階段,建立權威它不只是簡單的去讓學生服從他,更是讓打從心裏服從文格爾先生這個角色。
2. 身份認同——歸屬感——“浪潮不能結束它是我的全部。”
統一名稱,文格爾先生也讓學生們決定這個組織的名字,最終學生們選擇了“浪潮”作爲組織的名字,這也讓學生們產生了“我們是一個特別的組織”的想法。
統一穿著,學生們統一穿著白色襯衫與牛仔褲,這統一的服裝也更加强了學生們對“浪潮”這個組織的歸屬感。儅有人違反這個服裝規定時,全班包括文格爾先生都會統一的無視違反規定的人。這也讓不穿統一服裝的學生感到壓力,爲了不被排擠被迫穿上統一的服裝。這也漸漸的在讓學生的自我意識慢慢變淡,爲了配合組織他只能服從規則,這也讓個體與團體的界限變得模糊。統一服裝在外人看來,能夠最快的辨識出這班穿著統一服裝的人,是“浪潮”的成員。
統一手勢,學生臨時起義了一個只屬於“浪潮”的敬禮手勢(模仿浪潮的手勢)。這也更進一步的加深成員們對於組織的歸屬感。

這種歸屬感深得所有成員們的内心,因爲這種歸屬感讓成員們覺得“浪潮”不只是一個組織,它更像一個家。電影中有一位學生(Tim),他在家中與父母關係很差,同學因爲他好欺負所以都叫他“軟脚蝦”。但因爲在“浪潮”這個團體内,所有同學都是同等的,儅有其他同學欺負他時,浪潮的同伴會為他挺身而出打抱不平,這更激起他對浪潮這個組織的認同與歸屬感。儅大家統一服裝的時候,他將除了白色襯衫與牛仔褲以外的所有服裝全都燒掉,他也打從心底尊敬文格爾先生與“浪潮”也願意將自己的所有都獻給“浪潮”與文格爾先生。也因此在最後實驗周活動快結束時,Tim極力阻止並説到:“浪潮不能結束它是我的全部。”
“浪潮”不只是讓之前被欺負、被忽視的人們感到有動力,感到有歸屬感,文格爾先生就是利用這點讓學生們對“浪潮”的凝聚力變得更大更團結。

3. 製造對立——“我們跟他們不一樣”
當建立了權威並加强組織的凝聚力之後,文格爾先生開始讓“浪潮”的成員們建立組織的認知,讓成員們認爲“浪潮”是一個高於外界所有團體的組織,這也直接的激發了組織成員們的忠誠感。
任何只要與浪潮唱反調的人,很自然的被所有“浪潮”成員排擠。
“浪潮”的成員們爲了向外界人們宣傳“浪潮”這個組織,他們自發性的製作“浪潮”標志的貼紙,將貼紙貼在大街小巷;他們也將“浪潮”標志的塗鴉,小至塗滿大街小巷、在當地黑幫的標志上,大至當地政府建築物上。這一切都是爲了將“浪潮”宣傳給所有人,也印證了文格爾先生所說的:“行動鑄造力量”,所有“浪潮”的成員都應徵了這句話。



“我們跟他們不一樣”
《浪潮》
電影的最後
電影的最後在文格爾先生宣佈“浪潮”這個組織解散之時,Tim拿著手槍阻止組織的解散,他也開槍阻止了要靠近他的一位同學,最後Tim也含槍自盡了。這個“獨裁政治”的實驗周,以一位學生的死亡與文格爾老師的被捕,結束了。


我想說的是
看完上述電影的情節,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獨裁政治”並不是大家說的如此遙不可及,它是一個可以很快速的產生的組織,小至學校組織大至國家單位。“獨裁政治”的誕生也并非全然是因爲獨裁者,而是人們對秩序、歸屬與力量的渴望推動的結果。
《浪潮》告訴我們,極權主義不是歷史的遺跡,而是一種心理機制,它可以隨時出現在任何地方,甚至是我們身邊。要預防極權主義,我們必須:
✅ 保持獨立思考
✅ 拒絕盲從
✅ 允許不同意見存在
✅ 維持多元的資訊來源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時刻記住:
「自由並非天生存在,而是需要每一代人持續捍衛的。」